English

警惕健康大敌 糖尿病

2000-04-05 来源:生活时报  我有话说

本刊近日走访了酒仙桥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原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著名糖尿病专家王焕文主任和北京市高血压中西医结合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夏军,就目前我国糖尿病现状和研究前景做了采访。

前景不容乐观

糖尿病分Ⅰ型Ⅱ型两种,Ⅰ型糖尿病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好发于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为多。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年龄多在40—60岁,病情一般比较缓和、隐蔽,也就是说与Ⅰ型糖尿病比,症状不明显,不见得每个患者都有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的表现,多数也没有显著的消瘦,患者往往不需要靠胰岛素治疗来维持生命,不注射胰岛素也不致于很快就发生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生命。Ⅱ型糖尿病占我国糖尿病人总数的90%以上,目前患者数增长最快的就是这种糖尿病。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疾病。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强度的减少而明显上升。根据1994年对北京市和远、近郊区县20682人调查的结果发现,糖尿病患病率竟上升至3.44%。比80年代初升高4.77倍;若仅以北京地区有1100万人口计算,北京地区糖尿病患者37.84万人,糖耐量低减者35.96万人,两者相加共73.8万人。

王焕文主任说: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仅从门诊量观察,初诊人数上升幅度较大,表明从1994年至今该数字还在急剧上升。我国糖尿病防治前景不容乐观。

大量研究证明,许多危险因素可促发糖尿病。一是长期食糖过多,特别是高热量饮食的摄入。二是运动和体力劳动的减少,肥胖增多,而肥胖症正是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三是高血压病人易患糖尿病。四是年龄增加,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增高。五是父母有糖尿病的人,也易患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因早期症状不明显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原因与人群的文化水平较低和糖尿病防治宣传教育的不足有关。因此,为了早期诊治糖尿病和糖尿病的前期状态(糖耐量低减)的患者,预防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经常在高危人群中进行糖尿病检查是十分重要的。

糖尿病常用药物

糖尿病的降糖治疗分为口服降糖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目前降糖药多系化学合成药,不下30余种,可分为三大类,即磺脲类、双胍类及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⑴磺脲类 本类药物能促进刺激胰岛素释放,却不增加胰岛素的合成。对于有一定内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病人才能奏效。常用的磺脲类药物有:甲磺丁脲、优降糖、甲磺吡脲、克糖利、吡磺环丙脲、糖适平等。

⑵双胍类 双胍类降糖药可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肝糖的异生作用,促进糖无氧酵解,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与利用。常用药物有苯乙双胍、二甲双胍、丁双胍。

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拜糖平)

胰岛素是由胰脏内胰岛中的细胞合成分泌的人体唯一一种降血糖激素。目前药用的人工合成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

王焕文主任介绍说,现在各医院的常用药基本相同。需提请病人注意的是无论是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都需按时按量,严格按医嘱使用,以免出现危险。

中药一般使用六味地黄丸或杞菊地黄丸。轻症的糖尿病人,单独应用汤药使血糖可在一定范围内下降。为了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应该以西医的降糖药为主,但中药对于扶正及调整机体的功能有独到之处,有条件的病人可以用中药辅助治疗,有利于稳定血糖及预防和治疗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人千万不要轻信夸大的宣传,以为用药几个疗程,糖尿病就可以根治,以至轻易停药,造成疾病反复,使治疗更加困难,病情反而恶化。

夏军主任介绍了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情况,祖国医学对糖尿病有许多治疗方法和疗效是西医、西药所不具备的,中医、西医在治疗糖尿病方面各有所长,也各有其弱点。西医的特点是疗效强而明确,特别是降糖作用,中医无法比拟。目前未发现降糖作用很好的中药,但是中药明显有减轻症状的效果。通过辨证论治,往往能解决西医所难以解决的口干又不欲饮、疲乏无力等症状,中医则可利用补肾、养阴、清热、利湿等治则,取得良好的效果。某些外用贴剂对糖尿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配合使用可适当减少口服降糖药用量。

(未完待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